返回列表 發帖

一個詞就是一部文化史

一個詞就是一部文化史


海鹽



    一個詞就是一部文化史

    《中文概念史論》
    作者:鍾少華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猶記得讀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敎我們唸生字的發音,卻很少清晰講解每個字的語義,以致寫作時常常亂用字詞造句,結果詞不達意,鬧出不少笑話。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一詞多義,如果沒弄清楚字詞的來龍去脈,恐怕如同出土文物,需要一個一個地去整理。隨着時間的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密,特別是五四運動期間,大量留學生從外國帶回不少新詞語,漢語的含義也逐漸出現了歧變。難怪有外國學者批評,中國文字構造雖精密,但應用繁難,若不加以重視和硏究漢語的概念問題,久而久之,只會愈來愈亂。
    有鑑於此,求知若渴的鍾少華,花了近三十年時間硏究中國不同時期編寫的辭典、百科書、詩詞,只為整理出各個時代如何界定漢語的含義,以及當中的演變。這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硏究員,將西方二十世紀興起的概念史(關鍵詞)硏究方式,運用到中文硏究裡,出版了《中文概念史論》一書。在這本新著中,作者通過對“文學”、“科學”、“哲學”、“文化”、“方法”、“眞理”、“知識”、“人”、“生命”等十五個詞語概念的相關演進,重新處理了傳統的漢語概念。
    對於漢語概念的硏究,作者還指涉到漢語在歷史、宗敎中不同的概念。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朝代和時期更替下,漢語概念的形成與演變,往往也受到社會發展影響。綜觀全書涉足的方面,在編寫這本概念史論時,鍾少華對中文的各種概念和語義的解釋可說是相當深入的。
    “紅姑娘”這個詞,究竟是甚麼果子?或是《漢語大詞典》中把“酸漿”當成“酸漿草”是否錯誤概念?對於“生命”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裡,旣有《戰國策·秦策三》“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中對生物生存能力的所指,亦有《詩品》“有殊才,生命不諧,聲頹身喪”延伸至命運的說法。可以看到,如果將“生命”與“生”混用,就會出現不同的語義。而當這些語義被集合起來時,便會形成一種概念結構,詞的含義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理解,找出漢語的發展脈絡。
    《中文概念史論》全書達三百頁,據作者所說,每個章節都得費時二至三個月才能完成,其中對理論的闡述,還有意做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而願意花那麼一段漫長歲月來做這件事,只因鍾少華相信“這種新的硏究方式非常適用於清理目前的中文語義,是一種加深讀者認識中文的新工具”。
    已屆古稀之年的鍾少華始終熱忱於學術硏究,他有感於“概念史的硏究形成一個新的認知平台,在中國擁有如此漫長的文化歷史硏究中,卻缺乏開拓新工具的精神”,在書中呼籲後人要加強漢語的硏究。這部書的出版,除了為讀者提供了新的方法去認識中文的概念,更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鍾少華那種求知、求眞的精神,無愧於自己的專業,為中華文化的傳承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