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基礎體溫測子宮內膜異位

基礎體溫測子宮內膜異位



呂澤康

    基礎體溫測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內膜以外,這些組織亦呈周期性改變,因而引起所在部位的一系列病變。患者多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劇烈性腹痛,部分患者有小腹及肛門墜脹感,更有患者會出現性交疼痛。西醫一般可檢查血清CA125或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患者60%以上為抗子宮內膜抗體陽性。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很相似,兩者都是子宮內膜在不適當的地方生長。區別之處是在子宮以外不正常生長的,稱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子宮肌壁間以內不正常生長的,稱子宮腺肌症。前者有學者認為可能導致不孕不育,往往發生在未生育的女性身上。後者則不正常地生長在子宮肌壁間,伴隨周圍肌層細胞的代謝代償性肥大和增生,常見於分娩後的女性。

    測量BBT(基礎體溫)並觀察其曲線變化,有助早期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BBT對女性來說十分有用,大家可把溫度計放於枕旁,每朝醒後在離開睡床前,先測量BBT。作為保健或治療,女性都應該了解這四個時期,除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臨床意義外,對不孕症、內分泌紊亂、痤瘡、失眠等患者更有重要意義。

    女性月經周期基本可分行經期、經後期、排卵、經前期。上述四期皆可通過自己測量BBT而得知。

    行經期,西醫稱為經期。是整個月經的結束階段,又是迎接新周期的開端,中醫認為是陽盛而轉陰之時,故此時期BBT高溫相下降迅速,一日或二日內便可由37℃下降至36.5℃。

    經後期即西醫的卵泡期,這段時間是卵泡由始基卵泡發展至竇前卵泡、竇狀卵泡及排卵前卵泡的重要過程。從中醫角度看,經後期是指行經期結束至經間排卵期的這段時間,是開始陰長陽消,奠定陰長為基礎的時期。BBT溫度相對穩定地保持在36.5℃。

    經間排卵期即西醫稱排卵,排卵後的BBT應由36.5℃瞬速地上升到37℃。從西醫角度看,排卵過程,腦、子宮、輸卵管、卵巢等器官都參與其中,成熟卵泡在高水準雌激素影響下排出卵子。從中醫角度上,《女科準繩》引袁了凡曰:“天牠生物,必須氤氳之時,萬物化生……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縕之候,於一時辰間,氣蒸而熱,昏而悶,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順而施之則成胎”。

    經前期即西醫的黃體期,由於排卵後黃體分泌孕酮,孕酮可影響BBT保持在37℃(高溫相)約14天,而排卵後7∼8日黃體成熟,分泌量達最高峰後便會逐漸下降。當雌、孕激素水準在這時期同時下降,使子宮內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接着子宮內膜血流減少,受損缺血的壞死組織剝脫,形成月經。從中醫角度,此時期屬陽為主陰為輔(陽長陰消)。

    根據臨床數據及總結,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BBT常出現以下三種形式:(1)緩慢上升式(排卵後BBT高溫相呈明顯緩慢上升),(2)高溫相偏短(少於12天)及(3)高溫相偏低(高低溫相差在0.2~0.3℃之間)。正常女性的BBT排卵後,高溫相較平穩地保持在37度,而且多於12日。但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BBT則較波動,排卵後的高溫相由36.5度呈緩慢上升,且經前期日子偏短(少於12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