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香港新聞] 推廣香港式聾人手語 香港首個手語瀏覽器誕生 [打印本頁]

作者: pooky    時間: 2013-1-24 01:07     標題: 推廣香港式聾人手語 香港首個手語瀏覽器誕生

【中新社香港1月23日電卅記者 李焯龍】23日,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推出首個「香港手語瀏覽器」,希望籍此推廣香港式聾人手語,消除香港大眾對手語的誤解,以促進香港社會「聾健共融」。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對中新社記者指出,瀏覽器還收錄手語詞彙的變體,是亞洲地區首創。

        據悉,該瀏覽器自去年初開始研究,並得到香港特區政府勞工福利局資助,目前收集了約1100個香港日常生活手語詞彙,並提供中文筆劃數目及手語起首手形兩種索引目錄。每個詞彙會提供中文翻譯、手語示範影片、手語起首手形、詞彙變體和使用該變體的背景資料。未來,還會加入醫療、法律、科技、教育等專業範疇的手語詞彙。

        被問及收錄手語詞彙變體的重要性,鄧慧蘭解釋,目前不同香港的聾人組織、聾人會習慣使用不同手形表達相同詞彙的意思,但是沒有對錯之分,所以把它們收集,並羅列起來,期望減少聾人間的爭辯,讓聾人組織、專業手語翻譯員、手語教育工作者、利用香港手語工作的人,都透過這「集大成」的瀏覽器,形成一套穩定的香港手語系統,推廣手語教育。

        「在香港推廣手語教育是很重要的,」鄧慧蘭介紹,目前香港約有15萬聾人,但僅約5%聾人是利用手語溝通,大部分是透過「唇讀」(看著別人說話時的嘴唇)去理解內容,「昔日香港聾人教育是長期禁用手語,對手語存在誤解,認為不是語言,只是姿態的表現,所以學校不利用它進行教育,令很多香港聾人無法學習手語。」

        「聾人很難透過『唇讀』實時掌握資訊內容,依靠它去讀書更是困難」鄧慧蘭解釋,「唇讀」很難分辨同音異義的詞彙,如「馬」、「碼」和「螞」等,以及廣東話聲調變化。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語言研究項目助理余煒琳是香港其中一個聾人。她出生在聾人家庭,自小就用手語溝通與父母溝通,但在幼兒園高班開始接受「唇讀」教育,對溝通曾經感到非常困惑。

        23日,余煒琳透過手語翻譯員向記者解釋,手語可幫助聾人腦部的發展,把東西在聾人腦海中形象化呈現,了解詞彙真正意思。相反,「唇讀」只能讓她理解詞彙的口型,會不明其義。

        她憶述,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戴上口罩,當時「唇讀」就如廢了武功,幸好得到朋友手語翻譯的幫助,才能應付當時日常生活,所以手語教育是有其推廣價值。

香港手語瀏覽器網址為:        www.cslds.org/hkslbrowser/




歡迎光臨 小花俠論壇 (http://disann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