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微創拆除顱“炸彈” [打印本頁]

作者: 綿羊    時間: 2013-6-5 15:47     標題: 微創拆除顱“炸彈”

微創拆除顱“炸彈”



鄕志雄

    微創拆除顱“炸彈”


    在本澳,顱內動脈瘤屬臨床中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好發於45至75歲的成人。腦動脈瘤不是通常說的腫瘤,它是因腦內動脈壁發育異常,或者因腦外傷、感染、動脈硬化造成了動脈壁損傷出血,使局部血管壁出現向外膨大的囊狀瘤體。

    據流行病學統計調查,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為5∼20/10萬人/每年,其中80%由動脈瘤造成。由於其起病突然,來勢洶湧;當腦動脈瘤一旦破裂,患者通常會感到突然的及非常劇烈的頭痛、嘔吐,如果出血持續,病人很快出現昏迷甚至死亡,故被稱為“一顆埋藏在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近年來,動脈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屬於腦外科的急危重症。據統計,約有30%的患者會在入院前死亡,雖經積極治療,但仍有50%患者最終死亡,僅有25%的患者有幸康復。

    目前,對於已破裂的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介入經血管行血管瘤內彈簧圈塡塞或開顱動脈瘤手術夾閉兩種。顯微外科手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傳統方法。這種治療方法的不足之處在於治療時需要行開顱手術,創傷大,恢復慢,而且治療後可能出現動脈瘤瘤頸殘餘、部分動脈瘤無法治療以及動脈瘤復發可能。硏究顯示,儘管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和選擇最適合的病人,但動脈瘤的復發率仍超過20%。

    介入治療是一項對技術和醫療材料要求極高的微創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的特點。同時其術後持久性和低再出血率已為衆多腦外科醫生認可,並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非常重要的手段。來自目前世界上介入技術較成熟的兩個國家:加拿大和法國神經介入中心的數據顯示,一半動脈瘤可以單純通過彈簧圈塡塞治療,而37.3%需要使用球囊輔助及7.8%患者需要支架輔助治療。

    前兩期文章中所提及的那位美籍病人,因為其動脈瘤瘤頸很寬,屬於上述最後一類。若是他在十年以前發病,由於缺乏合適的輔助支架技術,只能行開顱手術。隨着醫療技術及醫療器械的飛躍式發展,使得以前不能採用微創介入治療的顱內動脈瘤已變成“可能”。

    本澳已成為國際旅遊城市,鏡湖醫院近年大力發展神經介入技術,為本市及鄰近地區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先後醫治一批來自歐美、日韓及大陸等地區的因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遊客。本院繼續秉承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追求進步及更好服務病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最終能以最小的創傷,安全地拆除更多病患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作者: blackjohn    時間: 2013-6-6 03:30

睇5到呀




歡迎光臨 小花俠論壇 (http://disann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