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燒響螺
澳門“4.15”大停電,小部分人的手機同時無法使用,有人不適應和恐慌,電子媒體通訊出現大量互傳訊息;本人適值開車去入油,跑了三個油站都“暫停運作”,眼見油標快要沉沒,馬上透過電子群組求救,才得悉仍然運作的油站所在。
本澳各司領導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電子傳媒現場直播,海外澳人亦可同步知悉澳門今日事。事實上,電子通訊經已無所不在,俗稱“天眼”的電子監控錄像將廣泛設置,針對治安監管、交通違泊、衝紅燈、駕駛使用電話、斑馬線不讓行人等等,甚至有更高階的人面辨識系統,即使易容化妝,亦可輸入容貌近似率,短時內搜尋目標人物,對執法或破案應起到重大作用。
回顧六、七十年代,中國有三千萬民兵,這種編制既是民間勞動生產力量,又是解放軍輔助力量。但受訓期只有一次過完成的十五天,裝備十分簡陋,通訊設備多是依賴腰間一隻“海螺”,把海螺的頂尖鑿開一小洞,便可以用嘴吹出低音震頻,這種低沉悶響竟可傳達幾公里。不過,要懂得吹響這玩意,還得花上點功夫。
海螺內壁旋紋有“音室”作用,隨着鏍旋結構不同,產生不同震頻,音頻傳達遠近大小各異,“角螺”聲大,“響螺”聲遠。雖然吹號螺和食螺肉皆須用上嘴巴,以廚師心態看,當然係食螺爽得多了。
卅多年前,一位老漁民民兵在台山港海碼頭,教我如何用簡單方法取出螺肉、製成“號螺”。於是我一次過學了三個法門:燒響螺、製號角和吹號螺。我當然最享受“燒響螺”。用柴火燒熟原隻生猛大響螺,把螺肉拔出切開,享受到鮮甜無比、口感爽脆,而且十分滋陰的響螺。
忽思舊味,於是當晚在會所池畔用燒烤爐返尋味,做環保“炭燒大響螺”。不過,這一回加了“竹葉青”灒到熾熱的螺中,隨着一陣紅紅烈焰,奇香飄遠,螺肉切片上碟,磨了一小把喜馬拉雅岩鹽,伴上配菜、欖油,雖然食材是豐富了,但風味竟不及當年海港碼頭帶有小沙粒的柴火燒響螺。
我燒響螺的經驗只有五隻,亦不過一種純自然烹飪技巧矣。燒熟的響螺才可以輕易拔出,取去頂端生殖部分和內膜中的腸臟,便可切開食用。有傳響螺腸有治療肛腸疾病,有助安睡、明目養顏、滋陰補腎,唯患痛風者不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