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23
- 帖子
- 8369
- 主題
- 4212
- 精華
- 10
- 積分
- 21123
- 金錢
- 239664
- 閱讀權限
- 200
- 在線時間
- 435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11-3-14
- 最後登錄
- 2020-10-15
                                  
|
最是人間留不住
| |
最是人間留不住
《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
作者:王東明
出版社: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卅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頣和園魚藻軒投湖自盡。對王國維之死,尤其遺書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辱”字,生出許多不同的看法,如文化殉節說,王國維生前好友,國學大學陳寅恪曾言:“凡一種文化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旣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也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沉是殉清,還有人提出逼債說、驚懼說等等。
究竟王國維為甚麼要到頣和園魚藻軒跳昆明湖自殺?
“關於這件遺憾事,討論的人很多,提出的原因各有不同的見解,包括羅振玉先生逼債說、羅振玉先生帶回女兒說、殉清說、時局逼迫說等。東明回想起來,可能是各種因素促成的,導火線則是大哥潛明突然病逝、妻子羅孝純是羅振玉的女兒,卻被羅振玉帶回去自己照顧,父親受到很大的刺激。”
王國維的女兒王東明在《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裏分析父親的自殺乃由各種因由造成,當然王羅兩家糾紛是催化劑。
王國維早前隨羅振玉遠赴日本。“僑居日本時,父親的主要工作是為羅振玉整理從國內運去日本的藏書及古物。父親與羅日夕相處,相互切磋,也結識了幾位外國學者,受益頗多……”“父親與羅振玉先生初為師生,繼為朋友,終為兒女親家,關係實不同尋常。”
這對亦師亦友的姻親卻因兒女之事鬧得極不愉快。
“父親個性剛直,他最愛大哥,大哥病逝,給父親很深的打擊,已是鬱鬱寡歡,而羅振玉又不聲不響地偸偸把大嫂帶回娘家,父親怒道:‘難道我連媳婦都養不起?’然後把大哥的撫恤金及他生病時大嫂變賣首飾的錢全匯去羅家,他們寄還回來,父親又寄,如此往復兩回,父親生氣得不言語,只見他從書房抱出了一疊信件,撕了再點火焚燒,我走近看,見信紙上款寫道:觀堂親家有道……”
可見當時幾乎割席決裂。王東明指王國維之死是各種因素造成,此言甚對,當中必定關係到王國維的性格。除了“個性剛直”,王國維似乎不是一個樂觀之人,對前景抱着悲觀態度,況生活逼人,王國維一直受羅振玉的經濟資助,“但他(指王國維)內心時存感恩之心,並不輕鬆。”
“所以父親對孩子們的學業,鎖定以實用為目標。就業撰擇待遇較高、工作穩定,將來可過獨立的經濟生活為訴求。”
“父親一生清寒,又不善營生,為致力於學術硏究,受人濟助,十分無奈,所以希望兒輩不要再走他的老路,能自立自強,將來的學術成就如何,總不及生活過得心安自足為重要。”
按常理,王國維乃一代學術大師,膝下孩兒又非碌庸之人,其二子天賦甚高,理應追隨父親足印鑽硏學問,偏生是“……大哥進海關,二哥進郵政,三哥、四哥也陸續進了海關,都是朝他(指王國維)嚮往的發展……”
王國維借用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提出治學三境界,他在治學途上衆裏尋它千百度,雖成一代學術巨人,但落得一身孤清,滿腹經綸,也抵不過生活逼人,故,現實中他沒把子女引往成大學問大事業的境界,由此,多少可看出王國維對人生對世情的灰暗態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