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澳門新聞] 聚龍舊社土地公不見了


聚龍舊社土地公不見了

    與關前街聚龍社一牆之隔的聚龍舊社(即規模細小的福德祠),近日盛傳“不翼而飛”,嚴重說法是被夷平。為此,政府專責部門及關注文物保護人士、地區坊會等,紛紛深入了解,冀盡早查個水落石出。

    記載建於清朝

    資料記載,現於關前街仍可見到的聚龍社,為一具有悠久歷史的社壇,短垣半壁,圓門一道,內奉社公。所謂聚龍社,即舊日澳門聚龍通津及關前街一帶居民信奉的土地廟。有關“聚龍社碑誌”所記載,可知此社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與之不遠的聚龍舊社,據有心人近年拍下照片可見,小小的福德祠空間不大,碑石上刻有“聚龍社稷之神”字樣,亦放有香爐,相信亦是街坊崇拜之神社,由幾塊古麻石砌成。此處之所以稱作“聚龍”,與昔日此地為小碼頭、設港口供船隻停泊不無關係。

    原位堆滿雜物

    記者昨日到現場了解,原有的福德祠已不存在,原有位置堆滿雜物,狼藉一片,但明顯可見原本的石印痕跡。其周邊被幾座古舊的低層樓房包圍,且貼上“暫停供電”字樣,相信原居住於此的街坊已遷出。倘不是有圖為證,難以察覺到原本是何物。

    草六坊會理事長盧定淦接受本報查詢時稱,聚龍舊社位於關前街崛頭巷內,更被雜物遮掩,除老街坊外,其他人不太知悉確實位置。如今福德祠“不翼而飛”,會就此追查,與政府專責部門加強聯繫,尋回下落。

    圖利不顧信仰

    長期關注文保動向的理工學院副教授林發欽回應稱,土地信仰是本澳重要的民間信俗,各區現有大大小小土地神壇一百多個,遍佈半島及路氹。過去廟宇被盜事件也有發生,與是次有所不同,並呈現新特點。其一是廟宇有完整間隔,晚上一般關門,保安相對嚴謹,盜賊須破門方能偷竊。但土地神壇卻不同,基本是開放空間,要偷東西相對容易。其二,土地公是一方水土保護神,鮮有被賊人看中,事件反映在懷舊社會思潮影響下,古物越來越有價值,偷盜者已置傳統信仰於不顧,為圖利不惜冒犯神靈。其三是事件由民間發現,澳門作為一個保育良好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物古蹟衆多,顯示大衆已名副其實成為澳門文遺最重要的守護者。

    倡裝防盜視像

    林發欽憂慮此類事件不會是單一事件,隨着文物越來越有市場,很多昔日“舊物”或已成為“古物”,甚至“文物”。賊人無視社會信仰、唯利是圖,難保遍佈全澳的大小廟宇、教堂、歷史建築、砲台、歷史石頭、其他土地神壇等不會成為目標。要杜絕賊人偷竊開放性公共空間財物,有一定的困難。倘證實是盜竊,應首先由文化局報警追究,讓警方追查,起阻嚇作用。一些位於公共空間而又有珍貴文物的地方,日後可考慮在不妨礙私隱情況下裝設防盜視像,甚至聘請專門保安加強巡視。他個人反對為土地公加設如鐵籠等防盜設施,有違信仰,破壞完好的土地信仰體系。

    林發欽稱,盜竊文物是嚴重罪行,《刑法典》有規定外,《文化遺產保護法》也有專門規定非法遷移被評定或待評定的不動產,處最高三年徒刑;非法將被評定或待評定的動產運出境,處最高五年徒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