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236
- 帖子
- 1001
- 主題
- 657
- 精華
- 0
- 積分
- 2324
- 金錢
- 18515
- 閱讀權限
- 50
- 在線時間
- 166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12-12-22
- 最後登錄
- 2024-5-3
|
[內地新聞] 糧食重金屬污染趨重:被污染耕地仍在種植,部分糧食流向市場
【2月7日時代周報卅記者 梁為 發自廣州】近日,國家環保部一份文件引發了國內公眾對土壤污染的強烈關注。
這份文件指出:我國有3.6萬公頃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由此每年造成的「糧食污染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土壤污染的背後,是糧食安全問題。對於人多地少,並一直難以糧食自足的中國而言,日益嚴重的土壤污染已經實質損害18億畝耕地紅線,或許會給我國帶來新的糧食危機。
1.5億畝土地受重金屬污染
2006年,國家環保部與國土資源部組織了一項全國性的土壤污染調查。這年夏天,兩部委聯合形成文件《全國土壤環境狀況調查總體方案》,並層層下達至各地環境監測站,要求各地監測人員利用GPS指引,嚴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網格化方式采樣。由此,在接下來的三年多中,全國各地近兩萬名工作人員將其所轄土地分成網格化的點,采集土壤樣本,拍攝照片,進行樣本分析統計,建立數據庫和樣品庫。
到2008年底,全國共采集土壤、農產品等各類樣品213754個,獲得有效調查數據495萬個,建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庫和樣品庫。2009年,國家環保部編制污染調查總報告和各專題報告,最後「完成12項試點工程、18份研究報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指南草案」。但是,目前這項耗資高達10億元的調查結果卻始終不向公眾公布。這引發了廣泛的質疑:這是一項怎樣的調查?為什麼不對公眾公開?我國真實的土地污染狀況如何?
1月31日,北京律師董正偉向環保部提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全國土壤污染情況調查的數據、調查依據、污染成因和防止措施以及方式方法」。
目前,董正偉仍未獲得環保部的回覆。雖然環保部始終不對公眾公布結果,但一些相關文件還是以另一種途徑流傳出來。據這些文件顯示: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因工業「三廢」排放,農用化學品使用,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污染物通過大氣、水體進入土壤,重金屬和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在土壤中長期累積,致使局部地區土壤污染負荷不斷加大,其中華南地區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
環保部文件還顯示,對我國30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壤有害重金屬抽樣監測時發現,有3.6萬公頃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
國土資源部的文件表述相仿: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萬畝;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占地和毀田的約有200萬畝,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由此,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近30%市場大米鉛超標
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說:「現在我國土壤污染比各國都要嚴重,日益加劇的污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土壤污染與控制研究室研究員李發生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中國土壤污染總體上呈加劇趨勢,而土壤污染最直接的後果是損害我國糧食生產,「由於農藥、化肥和工業污染,我國糧食每年減產100億公斤」。
在我國,糧食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1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到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便指示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但現實是,我國糧食自給率正出現持續下降,糧食供給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
1月2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韓俊副主任透露:「過去9年,國家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九連增,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盡管如此,國家糧食供求總量是趨緊的,近年來谷物進口可以用激增來表述,2012年我國糧食進口8025萬噸,相當於1600億斤。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去年相當於進口的糧食養活了1.9億中國人。」
李發生說:「土壤污染成為我國糧食產量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它的嚴重性同時在增強。」
與此同時,近年,因糧食污染而引起的公眾事件頻頻見諸報端。一位要求匿名的土壤研究者告訴時代周報:「環保部稱3.6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這是一個龐大而可怕的數字,但更可怕的是,這些被污染的耕地仍在種植,其種植的糧食一方面是農民自己吃了,大部分則流向了市場。」
據媒體報道,2002年,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曾對全國市場稻米進行安全性抽檢。結果顯示,其中鉛超標率為28.4%,鎘超標率則為10.3%。
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我國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六區的縣級以上市場隨機采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同樣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鎘超標;2008年4月,潘根興研究小組從江西、湖南、廣東等省農貿市場隨機取樣63份,實驗結果是,60%以上大米鎘含量超標。
針對於此,前述土壤研究者稱:「市場上的大米將近30%鉛超標,十分之一鎘超標,這是非常嚴重的,已經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隱患,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國家相關部委正著手從立法、資金投入上加強對土壤污染的治理。」
未來土壤修復市場或達千億元
對於為何始於2006年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遲遲未向公眾公布結果,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說:「在沒有切實的處理辦法和法規出台前,全國污染土壤狀況一旦公布,將引起不必要的擔憂和經濟損失。因為土壤不僅僅是土壤,還涉及到中國出口農產品的安全問題,在這些問題之前,怎麼公布?」
而另有學者則認為:「2006年的土壤污染調查在布點上並不科學,取點密度不足,數據的准確性存疑,這可能也是未公布的原因之一。」
2012年4月,農業部發布《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技術方案,開展了新一輪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這被稱為2006年調查的補充,「新調查將針對密度不足的問題,加密調查區域」。上述學者表示:「2006年的調查只能算是『普查』,它可能不會公開,它的意義在於給國家制定決策提供依據。」
2011年,國家有關部門曾計劃出台《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但這份「已經通過專家評審」的規劃最後並無下文,這令許多業內人士相當失望。
直到2013年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以下簡稱《工作安排》),提出未來5年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標、任務。
環保部生態司副司長朱廣慶透露:「該《工作安排》就是人們之前期待的《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這個文件出台後,環保部、發改委、國土部和農業部等將不再單獨出土壤環保『十二五』規劃。」
《工作安排》提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確保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點位達標率不低於80%,並且提出在2014年年底前,各省級人民政府要明確本行政區域內優先區域的範圍和面積,並在土壤環境質量評估和污染源排查的基礎上,劃分土壤環境質量等級,建立相關數據庫。
高勝達說:「在更嚴厲措施的法律出台之前,《工作安排》為土壤污染修復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礎。據《工作安排》要求,已被污染地塊改變用途或變更使用權人的,應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土壤環境風險評估,並對土壤環境進行治理修復……因而,對土地修復的市場規模會有推動。」
而此時,市場也開始了對國內土壤污染到治理的國家政策動向的另類解讀。
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翟立說:「『毒地』凶猛和國家明確治污的要求讓相關行業看到了其中的機會,目前一些地區的土地修復費用已經高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一旦這個市場正式啟動,未來土壤修復的市場空間應當在千億元以上。」
但是,有人對此潑冷水。前述要求匿名的土壤修復研究員透露:「土壤修復商業化還很遙遠。從資金來源、從業資質,到評估體系、監督體系,我們還沒有一部完備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缺少了這樣一部法,沒有土壤修復的標准和技術規範,什麼都談不上。據我所知,國家部門正在作相關的技術與法規研究。」
另一名學者則說:「1.5億畝耕地重金屬超標……這個數字相當可怕,除去這1.5億畝,18億畝耕地紅線恐怕已經不保。這已經不是土壤的問題,而是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所以,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已經刻不容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