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中醫治女性痛經臨床心得




呂澤康

    中醫治女性痛經臨床心得

    唐代醫神孫思邈曾曰:“是以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男性沒痛經,當然不能體會痛經是何等影響女性日常生活,嚴重者其痛楚更非筆墨能形容,故古人認為:“男主外,女主內”,這亦不無道理。身為一位婦科醫生,臨床發現痛經對婦女來說很普遍,加上現代人崇尙西方飮食文化,熱愛生冷涼食,導致脾胃受損,進一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作,產生中醫所言之氣滯、血虛、血瘀及腎虛等,均可引致痛經的發生,一般十個病人當中,平均七個都伴有此症狀,故不容忽視。
    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由初潮後已發生,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又稱功能性痛經;後者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而引發,常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等,而且痛經亦可因子宮肌瘤、宮腔黏連等症引起。
    西醫對原發性痛經病因及病理未完全了解,一般認為以下因素有關:1.體內前列腺素(PG)失衡導致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甚至痙攣引起行經疼痛。2.子宮平滑肌不協調收縮,某程度導致供血不足,引起厭氧代謝物積蓄,刺激C類疼痛神經元引起疼痛。3.子宮內膜中大量的白介素會使子宮纖維對疼痛的敏感度增加,或垂體後加壓素也可導致子宮肌層的敏感性,減少子宮血流,引起痛經等。4.遺傳、神經或精神因素。
    而繼發性痛經患者,多是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及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兩者相同之處是:子宮內膜均在不適當的地方生長,而區別之處是:在子宮以內不正常生長的,稱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子宮以外不正常生長的,稱子宮腺肌症。筆者臨床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者較多,其內膜異位生長多見在子宮肌質層及恥骨韌帶處。患者常見行經期及前後下腹脹痛,肛門作墜,疼痛劇烈,部分患者可出現性交疼痛,而且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多是不孕患者。
    西醫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一般以抑制子宮收縮藥物為主,常用是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目的是減少前列腺素(PG)產生,從而防止子宮過度收縮及痙攣。而鈣離子拮抗劑也是針對抑制子宮收縮的另一種常用西藥。另外,對於不打算生育者,口服避孕藥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對子宮內膜異位症者,輕者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等,但不孕者則應愼用。而性激素治療,主要是造成體內低雌激素環境,使患者形成假孕、假絕經或藥物性卵巢切除狀態,使異位內膜萎縮、退化或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除藥物治療外,手術治療則是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者的另一治療渠道。
    筆者臨床體會,患者服西藥後痛經沒減輕者大有人在,更有子宮腺肌患者手術後小腹一樣疼痛,而且不打算生育的患者尙可手術治療,但對欲生育者,手術治療即叫她們絕望,故最終選擇中醫治療者漸多。
    中醫治療痛經,正如前言首先必須辨別清楚是氣滯、血虛、血瘀還是腎虛引起的,除了舌診及切脈外,婦科中醫亦可根據疼痛的位置及疼痛的不同感覺,從而了解患者病徵,更可問患者痛經的時日,辨別其虛實,而且醫生了解患者經血顏色的深淺,亦是探索病因的必要步驟。
    治療上,中醫提倡行經期必須着重“破舊立新”,即把舊有的內膜排清,才可健康地為新的月經周期作好準備。舉例如對血瘀輕者,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重者以抵當湯或大黃蟅蟲丸治之,當然疼痛劇烈者可適當加入乳香、沒藥、延胡索等止痛中藥。而治療療效上,除着重治療行經期外,若配合補腎調周法適當地分別在經後、排卵及經前期均服藥作調周治療,其效果是出乎意料的。筆者不妨舉例:某女患者行經第一二天必定下腹呈痙攣性疼痛,經血暗紫伴大血塊,疼痛之時只能臥床休息,工作必須請假,但行經第三天則疼痛緩減,舌有瘀點,脈弦。治療上行經期給予桃紅四物湯加減,當中加入延胡索、肉桂、乳香及沒藥等中藥;經後期用歸芍地黃湯加薏苡仁、土茯苓等;排卵期用上方加入活血調經中藥,如:茺蔚子、生茜草等;經前期用夏桂成驗方助陽消癥湯。治療三個月後痛經不再,年半後隨訪,患者自述行經期已不覺疼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