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香港新聞] 獎學金誘尖子教書 落錯藥?

【經濟日報專訊】政府向尖子提供獎學金到海外留學,換取他們學成回港任教不少於兩年。培訓人才固然好,但尖子是否等如教育人才?若兩年後又留不住他們是否划算?本港教育制度近年屢被詬病,要提升教師質素,此招是否對症下藥?


政府計劃注資4.8億元設培育師資獎學金(境外),由2014/15學年開始,每年資助約20名傑出學生入讀海外知名大學,每人每年最高30萬元,畢業後須回港當中小學或幼稚園教師,為期不少於兩年。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在《局中人語》發表文章,指本港尖子過往多着重醫科、法律和商科等科目及職業,較少投身教育,故此要打破局面,須有新思維。
尖子不愁出路 毋須花公帑
可是,計劃被學界指是錯用公帑。誠然,成績優異的尖子,有很多獎學金可以選擇,政府要培育師資,為何也只向尖子招手?何以認為成績好更適合獲資助培訓?
雖然吳克儉指,甄選時會考慮申請人是否有志及適合加入教師行列,但熱誠是否衝着獎學金而來?尖子有眾多選擇,教書對他們是否有很大吸引力?既是為培訓師資,何以認為投放公帑每年送20人往外國留學,會比在本港的師資培訓效果更好?若畢業後他們回港任教兩年後便走了,這筆公帑又是否用得其所?
有學者及教育界人士早前也相繼對計劃的成效有質疑,但吳克儉的文章中卻未見解答。
吳克儉指優秀的教師是教育成效的關鍵,這毋庸置疑,但政府以獎學金利誘尖子入行,又是否對症下藥?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教育,是否應從優化教師行業的基本步着手,有麝自然香,否則,莫說有教學熱誠的尖子只教兩年「夠數」便掉頭走,即使現有的好老師,也會不斷流失。
且看外國如何令教師行業成為受歡迎職業,以芬蘭為例,當地26%中學生把教師視為最理想職業,當地小學教師教育課程學額搶手。芬蘭當教師有崇高社會地位,如何做到?
芬蘭教師不止起薪點高,對學歷要求也高,所有小學教師須完成教育碩士學位。要當教師,成績並非唯一考量,過往芬蘭只有成績頂尖學生可面試教師招考,其後卻發現尖子不代表是好教師,故不再以成績評斷,而要經過整合測驗,包括測試常識力、表達技巧等,還須經心理測驗適合接受培訓及勝任教學所需人格和能力。要做教師須先過重重關卡或麻煩,但也容易找出有教學熱誠的人才。
改善教師待遇 更吸引人才
事實上,要提高教師地位,更要致力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芬蘭小學低年級每天上課時間只得5小時,其他班級不超過7小時,曾有調查指當地教師每天在校時間平均只有6小時15分。對於本港教師來說,起薪點不比其他行業低,但行政工作量多,校本評核又令不少老師疲於應付,對教學工作意興闌珊。
一個行業若有光輝前景,何愁不能吸引人才入行?但現實是本港面臨「少子化」環境,殺校危機,前路未明,職教師飯碗沒保障,準教師更難入行,縱有教書之心,是否會被萎縮的前景嚇怕?如何減少「少子化」對學界的衝擊,是港府要面對的難題。
英國教育部今年1月為了提升教師質素,提出新招,一改過往教師按年資加薪的規定,變成按表現加薪,表現佳教師可獲額外加薪,今年9月實施。事實上,英政府於2010年已曾在教育改革白皮書提出,讓學校可裁走表現差的教師,對於有教學熱誠的新教師來說,不只靠年資上位,按表現晉升加薪,會否更吸引?
本港教育制度近年屢被詬病,港府用錢誘優秀人才入行,未嘗不可,但真正對症下藥,還須改善行業環境及前景,才可令有心人投身,好老師留下。教育政策影響深遠,為下一代好,別落錯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