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澳門新聞] 學生目中無人?教師面臨網上欺凌

教師工作舉步為艱,學生惡言相向、威脅投訴層出不窮,令教師尊嚴蕩然無存。隨著科技的進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誤會,甚至已轉到社交網站上,皆因學生慣常在網上抒發心情,更透過網上窺探教師的私隱。稍有不順心,即在網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教師淪為被欺凌的對象,令他們大感無奈。雖然此情況只是偶有發生,但若惡化下去,後果或會不堪設想。




以上字句全是於社交網站中,學生討論本澳某學校老師的摘錄。
  
根據教青局資料顯示,2013年1月1日至10月中旬期間,教青局共接獲12宗與教師相關的投訴,其中,中學老師六宗、小學老師五宗、幼兒教育老師一宗。有關投訴主要反映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不滿教師的教學方法。雖然數字未算嚴重,但就有教師向本報反映,面對態度惡劣和反叛的學生,經常在網上發布傷害他們的言論,令他們淪為眾矢之的,加上教學與行政工作壓力的重負,精神瀕臨崩潰,甚至要致電生命熱線求援。




補習風氣日盛,學生在補習老師身上亦可習得知識,一般老師以知識樹立權威的方式已失效。
  
社交網站公然謾罵老師一名正在中學任教了五年的陳老師(化名),指出近年學生使用社交網站和互聯網已經非常普遍。 不過,學生在社交網站上除了一般社交行為外,亦會在公開的社交網專頁中大說老師的不是。陳老師認為發布於私人專頁尚且能夠理解,但在公開頁面中大肆討論則太過火。同時,學生的抱怨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出發,諸如「為甚麼不讓我合格?」、「為甚麼要罰留堂」等,卻沒有反省自身的責任。她坦言,明白學生會有不滿,但抱怨之餘又加入人身攻擊,令老師感到沮喪。

公開老師個人私隱

隨著網路發展,科技令師生間的界線日漸模糊,有老師更慨嘆學生已經完全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陳老師續指,澳門人口相對較少,師生之間本來就容易有「共同朋友」,加上網路發達,不少學生更透過各種渠道,窺探老師的隱私。「老師亦有自己嘅私人生活,並唔希望每件事都畀學生知道。」她更表示,曾有學生在社交網站中得知老師的私隱後,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見與評論,公開在社交網站專頁上,令老師的私隱外洩。學生之間就老師的私隱,在網上作斷章取義的討論,其實已經對老師造成網絡欺凌和傷害。

根據澳門司法警察局資訊罪案調查處的資料顯示,世界各地對網絡欺凌行為尚未有統一、公認的定論,一般來說,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是指一名少年兒童故意、重複、有敵意地不斷透過互聯網和手機等網絡傳播技術,以文字、圖片等形式威脅、羞辱、騷擾、精神上折磨或傷害另一少年兒童之行為;又或把令人尷尬的照片或短片上載到互聯網供人瀏覽,在網絡上簸弄是非、附和取笑別人或造謠等。以下是一些網絡欺凌的主要手法。

騷  擾:透過網絡重複傳送惡意或帶有恐嚇、威脅、攻擊性質之信息。
抹  黑:傳送或上載損害他人名譽之不實信息。
嫁  禍:使用他人身份做出不當行為,令當事人蒙羞或形象受損。
洩  密:網上公開分享他人之秘密或令人尷尬的事或影像。
排  擠:故意於網上團體中排擠他人。
哄  騙:假意接近他人以套取秘密或令人尷尬的資訊,繼而在網上公開內容。
人肉搜索:在網上搜索某件熱門事件之主角資料後加以公開,令更多人知悉該人身份以繼續在網上進行人身攻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