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236
- 帖子
- 1001
- 主題
- 657
- 精華
- 0
- 積分
- 2324
- 金錢
- 18515
- 閱讀權限
- 50
- 在線時間
- 166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12-12-22
- 最後登錄
- 2024-5-3
|
【中新網北京2月3日電卅記者 孫自法】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監測數據統計,2013年1月京津冀共發生5次強霾污染過程。整個1月份,共計22天PM2.5超過國家擬於2016年實施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的二級標准(75微克/立方米),27天超過國家一級標准(35微克/立方米),只有4天晴好天氣,北京及京津冀空氣污染形勢十分嚴峻。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的科學家們3日下午在北京向媒體介紹專項科研進展情況稱,2013年元月,罕見的連續高強度大氣灰霾污染席卷了中國中東部、東北及西南共計10個省市區,受害人口高達8億以上,其中污染最嚴重的為京津冀區域。
京津冀1月5次強霾污染分別是:第一次在6-8日,北京PM2.5小時濃度最高值320微克/立方米,大於300的時間為1小時;第二次在9-15日,北京PM2.5最高值680,大於300超過46小時;第三次在17-19日,PM2.5最高值320,大於300的時間為1小時;第四次在22-23日,PM2.5最高值400,大於300超過21小時;第五次在25-31日,PM2.5最高值530,大於300超過50小時。
「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科學家、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指出,本次席卷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污染物化學組成,是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50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並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是人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直接後果。
就北京而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為1/4;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占1/5。油氣揮發和餐飲近年來有快速上升趨勢,應加緊控制,工業和地面揚塵應進一步改善。京津冀區域應重點控制工業和燃煤過程,重點在於燃燒過程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同時要高度關注柴油車排放和油品質量。「防止北京及京津冀強霾污染事件的發生,北京市重點要解決機動車道路擁堵問題;周邊區域重點解決燃煤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及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控制」。
「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科學家、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陳良富說,衛星監測研究分析表明,華北地區2013年1月霧霾事件,是在浮塵和水汽共同作用下,加速成霾過程,放大人為排放污染效果的一次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事件。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利用自主發展的嵌套網格空氣質量預報模式系統(NAQPMS),針對此次灰霾事件進行模擬,並對預報預警能力進行評估,表明預告模式能夠預報區域大氣灰霾的生成趨勢和覆蓋範圍。該所研究員、「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科學家王自發呼吁,建立國家尺度大氣PM2.5數值預告業務模式,提前3-4天預告高濃度灰霾事件的發生時間、範圍和強度,以有效遏制重灰霾事件發生。
「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共設有灰霾追因模擬、大氣灰霾溯源、大氣灰霾數值模擬與協同控制方案、灰霾監測關鍵技術和設備研制、灰霾重點污染物控制前沿技術等研究5個項目25個課題。專項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賀泓表示,預期用5-10年時間,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研究區域,闡明區域灰霾形成的關鍵物理化學機制,識別典型區域灰霾形成的關鍵污染物,確定區域大氣污染物跨區、跨界輸送量,發展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污染預測、診斷及控制決策模型,研發致霾關鍵污染物的源控制和過程控制技術,進行區域應用示範,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