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香港新聞] 子女要買樓 父母應否幫手?

【經濟日報專訊】樓價飈升,九龍城樓花曉薈開售,不足200平方呎單位售價逾430萬,令人譁然,80、90後慨歎置業難,但他們的父母更頭痛。今時今日,父母資助年輕子女上車成為「指定動作」,惟上車後子女便要背負沉重樓債,這一出手,確實不易!


一生「兒女債」,父母體會至深。子女年幼時為其入讀名校費煞苦心,如搬入名校區,子女長大後,也要擔心其住屋問題。政府資助的青衣綠悠雅苑近日接受申請,不止吸引年輕一代遞表,更有不少已退休的父母,代20多歲兒女交表,並揚言會資助首期。有父母直指「現在的私人樓這麼貴,叫新一代如何上車?他(兒子)的兄長幾年前都是我們幫上車……」
3成年輕人 獲父母資助置業
花旗銀行2011年報告顯示,18至34歲已置業年輕人中,32%獲父母資助,35至44歲比例為29%,比起45歲以上的15%高出近倍,即是年紀愈大,曾受父母資助置業者愈少。
相比起戰後出生的一代,大部分都是靠自己打拼賺錢買樓,他們受惠於經濟起飛,財富累積,當上父母後早早為子女置業張羅,作為他們的子女便幸運得多,獲父母「送層樓」當禮物的例子亦大有人在。
事實上,若父母不出手,如今年輕一代要置業確實難過登天。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樓價指數由2001年6月的80.9,升至2011年6月的188.1,升幅達133%,2012年10月更再升至223.2!但25至34歲年輕人的薪金,從01至11年間,男與女只分別增加4%及無升跌(見表)。
年輕人薪金追不上樓價增幅,200萬元以下的上車盤幾近絕迹,要像上一代般靠自己儲首期,已難如登天,樓價愈見上升,父母更加心急要資助子女上車。
別以為只有本港或華人社會才有父母資助子女買樓。CNN於2011年進行調查,顯示受訪的美國父母,有20%曾資助子女置業,包括付首期,甚至一次過付款。英國一名土地註冊局官員去年曾表示,只有不足20%的年輕人完全憑個人能力置業,幾年前他們依靠父母資助,但近幾年歐洲經濟不景,父母沒能力,要轉向靠再上一輩的祖父母!
父母付首期上車後,便意味這班年輕人要開始揹上樓債的生涯。樓價高,負債愈高,又是好事嗎?這在外國也有爭議,指父母出手資助子女置業,會影響自己的退休儲蓄,若未能顧及子女負擔供款的能力,則也可能破壞彼此關係。
至於本港,子女卻愈來愈視父母代付首期為「理所當然」,網上有「靠父母上車」的分享,也有「無父母幫忙,上不了車」的埋怨。有網民便慨歎與他同區長大的同齡朋友得到父母資助,一早上車,可以樓換樓「升級」,他則因為父母無力幫助上車而輸在起跑綫。
養成依賴 變蝸牛難沖天飛
不過,財經評論家曹仁超曾指,父母有錢不應協助子女付首期,會養成子女依賴心態,只有烏龜及蝸牛會背着「居所」周圍走,過早給子女買樓,將讓他們養成烏龜、蝸牛的性格,塞礙事業發展,無法如麻鷹般一飛沖天!
股評人陸羽仁也曾在專欄談到有一名律師朋友,曾為兩名兒子支付首期,合共逾200萬元,惜單位皆在樓價高峰時買入,至沙氏時樓價較買入價下跌3至5成,倒過來被兒子埋怨!
當然,以上意見未必人人認同,事實上,是否資助子女買樓,也並非可理性解答,更多時是情感主導,以下是如假包換的父母心聲:若經濟許可下,付出數十萬元代子女支付首期後,確實從此有供樓負擔,但每月供樓也令他們不易放棄穩定工作,又可一改「大花筒」性格,提早收心養性,將供樓當作儲蓄,父母減省操心,少生幾條白頭髮,這也未嘗不是好事!
至於是否造成子女依賴個性?在英國,滙豐銀行一項調查指,有73%父母在協助子女支付首期後,要求子女日後要連本帶息還錢。英國把錢借予子女支付首期的父母,稱為「父母銀行」(Bank of Mum and Dad),既沒有手續、利率又低,香港的父母,會否也考慮?
父母沒有資助子女買樓的義務,但愛子女心切,無論樓價升或跌,「父母銀行」也會心甘情願被提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