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顫抖不一定是帕金遜病

    臨床上不時可以碰到有頭、面、舌、頜下,或持物、飮水、進食、寫字時出現顫抖的病人來看醫生,耽心自己是否患了帕金遜病。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幫助病人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先談一下帕金遜病,也稱震顫痲痹,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緩慢進展性運動障礙性疾病,男性多於女性。震顫多自一側上肢的遠端開始,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或對側的上下肢、下頜、口唇、舌及頭部一般均最後受累,手指震顫呈搓丸樣動作,震顫在肢體靜止時發生,隨意運動時可減輕或暫時停止,情緖波動時加劇,睡眠完全停止;肌肉強直、屈肌和伸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強直。頭部前傾,軀幹俯屈;面部表情缺乏,手指運動不靈活,出現“寫字過小症”,說話緩慢單調,走路啟步困難,小步前衝呈“慌張步態”。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病因尙不清楚,可能長期毒物接觸、腦部感染、中風、頭部外傷有關。

    顫抖也稱原發性震顫,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之一,多有家族史,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病。一般認為,原發震顫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致病,而中樞神經系統內散在的網狀結構或核團異常震盪是該病的發生機制,震顫是疾病的唯一症狀,可有頭部、口面的動作性震顫,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開始,主要影響雙側上肢、對稱起病,也可單側上肢起病,累及軀幹和雙側下肢者少見,主要表現為動作性震顫或混合性震顫。

    原發性震顫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良性的可治性疾病,原則是症狀輕者無須治療,當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時才給予藥物治療,因此出現顫抖症狀的患者不必過度驚慌、焦慮,也不要自以為是得了帕金遜病亂服藥,還是到正規醫院神經科就診,確診後再制訂治療方案。

    中醫學認為,震顫和帕金遜病都屬於“風”,臨床上認為是稟賦不足,後天營血失養,血虛生風;另肝陰不足,筋脈失養,風陽上擾,肝風內動,在養血柔肝養肝基礎上加祛風的藥。或者用針灸,調肝健脾,通經穴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