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澳門基金會籌劃「澳門記憶」項目

邀各界參與研討整合澳門歷史資源

【2月24日澳門基金會】澳門近年城市發展急速,喚起了人們對「集體記憶」的重視,而文化的傳播及傳承顯得更為重要。為此,澳門基金會正在籌劃「澳門記憶」(Macau Memory)大型項目,旨在通過構建龐大的可檢索網絡系統,將澳門珍貴資料、生活場景、建築、風土人情等史料,科學有序地儲存和累積,成為歷史的載體。由於「澳門記憶」是一項大型的文化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及支持。因此,澳門基金會於本月22日下午在教科文中心舉辦了「澳門記憶」項目工作會議,邀請本澳的教育、歷史學、文創業、影視、語言學、收藏家、文物關注、書畫、資訊科技、文獻及圖書館、動漫等相關界別的機構及社團領袖與會討論。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會議中就「澳門記憶」項目的開展提出幾點思路。他表示「澳門記憶」是一項全面挖掘和整合澳門歷史資源的龐大文化工程,具有時代意義,經數年來的深入研究,現正著手啟動工作。而最重要的契機是得到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支持,澳門基金會於2012年底與該中心簽署合作協議,並借用其「中國記憶」的軟件平台開發「澳門記憶」數據庫,為有關項目的展開奠定重要的基礎。同時,由於「澳門記憶」涵蓋的領域廣泛,項目的啟動需要凝聚社會的智慧和力量來共同參與,而過去本澳的民間社團和政府機構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將來他也期望「澳門記憶」能繼續得到社團和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包括社團在規劃年度活動時,可考慮按照「澳門記憶」的框架構思相關的活動計劃,如照片的徵集、口述歷史計劃、影視資料的整理、名人書畫的收集等,具體內容可與澳門基金會研商合作,基金會將對有關計劃給予全力的支持,冀使「澳門記憶」成為全民參與的長期項目,以及與大眾溝通的互動平台。

其後,澳門基金會研究所楊開荊博士向與會者介紹各地記憶工程的運作模式,以及「澳門記憶」項目的具體計劃,包括初步的內容框架與組織結構,如縱橫的歷史記憶、文獻史料、風景名勝、歷史古蹟、博彩娛樂、名人專題、傳統習俗、老照片、收藏品,以及技術平台及項目開展的具體方案等。有關項目將通過設立各種專題,如「澳門人的澳門記憶」、「老店舖記憶」、「校園記憶」、「工廠記憶」、「街道記憶」等,讓市民分享集體回憶,也藉此提升澳門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各與會者就項目的內容及開展方式紛紛發表意見,會議討論氣氛熱烈,與會者認為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建議邀請各界別的團體、專家組成專業團隊,以重點打造專題為起步點,透過加強宣傳及利用各種嶄新的網上平台以吸引大眾參與。

出席此次會議的有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副教授李曉山、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戴龍基、培道中學校長李寶田,以及各社團代表包括程祥徽、李觀鼎、林發欽、鄧景濱、鄭國強、陳樹榮、郭敬文、沈振輝、陳雨潤、陸曦、蔡珮玲、黎勝鍈、邵燕樑、黃志榮、姚鴻光、陳志威、陳鵬之、徐明達、黃錫鈞、黃天俊、范耀科、施援程等約40位人士。當中不少與會者已就各自社團及單位可承擔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意向,稍後將與澳門基金會進一步研商具體合作的內容和細則。

「澳門記憶」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世界記憶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及其在澳門推動的研學計劃(MoW Studies)理念一致,通過各種方式極力保存人類記憶,並藉此培養青年人參與本土文化保育工作。另外,此平台的建立,將成為澳門人集體回憶的載體,從而提升本地的人文素質和文化認同感。澳門基金會將陸續邀請各界參與討論,務求集思廣益,更好地開展項目。
http://www.fmac.org.mo/activity/activityContent_1992

要做得好卻不容易

【2月25日華僑報不華之論】澳門基金會正在籌劃「澳門記憶」(Macau Memory)大型項目,筆者認為這筆錢是值得花的,但要做得好卻不容易。

        「集體記憶」近年在澳門成為一句「潮語」,這有好有不好。不好的一面是將「集體記憶」娛樂化,受注意的程度不是取決於其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取決於是否夠「潮」。因此,希望有關工作的嚴謹程度不會受「潮」所影響。

        「澳門記憶」是一項大型的文化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及支持。不過,就像古代官方編纂大型圖書,總會由一個大官領銜,本澳辦一些大事時,情況也差不多,但古代在大官之下,會有一群對有關學科有深厚學識的學者專家負責實際工作,這決定了工作的成敗。須知一個歷史學家並非就一定對古今中外的歷史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至於那些南郭先生之流就更不用說了。

        提起「澳門記憶」,單是要尋回鴉片戰爭之後百多年的「澳門記憶」也很不容易。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很多人已到他方定居,要搜集他們的「澳門記憶」很難。在八十年前出生的人已相繼作古,他們寶貴的「澳門記憶」也找不回來了。例如,筆者以前曾聽本報已故總編輯雷渭靈先生講述在抗戰時期,發生在司打口附近一帶的事,便和筆者在一些刊物上讀到的很不同。雷先生所說的是其親眼所見,無疑應比那些刊物所寫的更準確。但今天相信很難找到一個人再說出雷先生親眼所見的人和事。

        在鴉片戰爭之後,澳門的國際地位大跌,有一段時間甚至被世界「遺忘」了。不但外地人不瞭解澳門,本地人對澳門的瞭解或也止於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一小部份。新聞局年前在整理舊資料時發現一批幾十年前的澳門老照片,包括筆者在內的幾個土生土長的傳媒人看後都十分驚訝,因為有些景象和我們的記憶頗為不同。

        「澳門記憶」是一件任重道遠的文化工程,希望能夠做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TOP

應該將全澳門的阿公阿婆或以前的資料放上去, 個個加入一段口述歷史,
根據資料長短多少, 發放獎金給阿公阿 ...
choihome 發表於 2013-2-28 11:57 PM

等陣會話:獎金要經財政局開會投要表決...拖個三五年再講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