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如何服用中藥

如何服用中藥


呂澤康


正確了解服用中藥,療效事半功倍。


服用中藥要有針對性

    如何服用中藥

    在臨床中,經常有患者問及應該如何服用中藥的問題。筆者留意到,大部分的患者會問:是否要飮熱的中藥?還是應該飮暖和的中藥才好?小部分患者則問及關於飮藥的時間,該是飯前服,還是飯後服藥?極少患者則會問,是否需要一日飮一次藥,還是一日可飮兩次藥?更有人問到中藥可否翻煎?
    對於上述問題,筆者首先想解答的是“中藥是否應該要熱服”?答曰:不一定。中藥可熱服也可暖服,甚至是涼服。引用明清醫學名家傅山治假寒症的論述:“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未太甚而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其治法是:“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入式,必然虛火上衝,將藥嘔出。必熱藥涼服以足順其性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該書在介紹治療眞熱假寒的法則時亦道:“此症身外冰冷,身內火熾,發寒發熱,戰慄不已。乃眞熱反現假寒之象,以欺人也。法當用三黃湯加石膏、生薑乘熱飮之”。
    名醫胡愼柔在《愼柔五書·師訓》內介紹了“五苓散”在三種不同的服用方法下,其效果完全不一樣:“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服熱湯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溫飮;欲發汗,熱飮”。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到,服藥不一定熱服,也可以涼服,取決於病的性質或醫生的治法。
    至於應該是飯前服藥?還是飯後服藥?根據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內道:“病在胸膈已上者,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對於中藥是否一日只可服一次?還是可服兩次?引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內:“古人用藥,多是煎一大劑,分三次服下,病癒不必盡劑,不癒者必一日服盡。此法今人不講久矣”。上述方法,其實就是出自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內“桂枝湯”的服用方法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而《醫學衷中參西錄》內亦有病例:“一人,年三十餘,晝夜咳嗽,吐痰腥臭……遂改用粉甘草兩半,金銀花一兩,知母、牛蒡子各四錢,煎湯一大碗,分十餘次溫飮下”。再引《備急千金要方》內治虛煩的“薤白湯”作例,書內道:“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由此可知,服“薤白湯”是日飮五次,晝三次夜二次。所以,中藥豈是一日只可飮一次⁈
    關於應否把藥煎完一次再翻煎?張錫純亦道:“富貴之家服藥,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原不可廢。愼柔和尙治陰虛勞熱專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養脾陰也”。上文之意,是治脾陰之大法,因頭煎之藥味較濃,次煎的藥味較淡,《內經》言:“淡氣歸胃“,一切味淡之品,皆容易入脾胃。
    最後,很多患者都不清楚,其實在一日之中,中藥也可以同時服用多張處方,正如前人常言:“用藥如用兵”。筆者在臨床上每逢遇到子宮肌瘤的患者,除了要求把處方每日飮兩次外,一般還要求加服每日三次“桂枝茯苓丸”,其效果比單服一張處方者快,而且療程更短。
    可惜,現代人因生活忙碌,除了不注重上述要點外,有的醫者更忽略古人的經驗及智慧而不加採用,使中藥治療效果降低。所以,患者拿到處方後,還是應該要向醫生詢問清楚,治療上方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