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減低血管再栓塞風險

減低血管再栓塞風險


何玉珊


第四代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形狀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已經歷四個階段


醫生在心導管室正進行通波仔手術

    減低血管再栓塞風險

    血管全吸收式模架

    通波仔手術(血管成形術)為現今冠心病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醫生透過植入藥物塗層金屬支架以支撑血管。不過,金層支架有機會降低血管天然彈性,而且術後支架會永久留在血管內,亦存在血管再栓塞的風險。最新推出的全吸收式模架會自動溶解,可以大大減低血管再栓塞的機會,恢復血管天然彈性。

    據澳門衛生局統計數字,2011年十大死因中,與心臟有關的死因佔三位,佔當年總去世人數約一成半。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本澳疾病“二號殺手”。現代人普遍運動不足,加上不理想的飮食習慣,容易令膽固醇積聚於血管壁引起炎症及出現脂肪斑塊積聚,引致血管收窄。當血管栓塞發生於負責供血至心臟的動脈,以致心臟得不到足夠血液供應時,患者有機會感到胸口痛、呼吸困難、胸口翳悶等症狀,胸前亦有可能會有異常的痛感、嘔吐、多汗的問題,這就是最常聽聞的冠心病。一旦脂肪斑塊破裂可能阻塞血管,更會誘發急性心肌梗塞!醫生一般利用運動心電圖或冠狀動脈電腦掃描作進行初步檢查,進一步可以進行心導管檢查以確定血管情況。

    由上世紀70年代起,醫學界一直硏究治療冠心病的微創方法。外國於1977年首次進行血管成形術(俗稱通波仔),即醫生將球囊由大腿內側股動脈引進至動脈堵塞處,將球囊充氣並擠開血管壁的斑塊,改善血流;及後發展至進行血管成形術,同時置入網狀金層管(即最早期的裸支架)於收窄動脈內,支撑着動脈,令效果更持久。但其後發現血管會因植入網狀支架而引起動脈內壁增生,容易令血管再次收窄。所以醫學界於2001年開始採用藥物塗層支架以抑制增生,將復發率降至10%左右。自此,置入藥物塗層支架為治療冠心病的黃金標準。
    不過,藥物塗層支架亦並非全無缺點,正因為它會永久留在體內,增加形成血栓機會。所以病人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以穩定病情,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血管亦會因為有異物而不能恢復本身的彈性及舒張功能。
    針對藥物塗層支架的缺點,最新式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由玉米和大豆提煉的聚合物製成,此類物料已廣泛應用於其它醫療程序,例如可溶解縫線、人造關節物料等,非常安全。模架會隨時間分解,慢慢變為可為人體吸收的水和二氧化碳。外國進行有關該款新型模架的硏究發現,模架於兩年左右已經完全溶解和消失,栓塞處的動脈亦會因為沒有模架影響,可以慢慢恢復原有的彈性和舒張功能,為長遠心臟健康帶來正面影響。接受通波仔的病人以往普遍要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硏究發現若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患者,服用抗凝血藥物時間較短,有助病人重拾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病人跟進護理時,當醫生使用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心臟,傳統金屬支架會令醫生難於觀察影像,影響檢查準確度,與傳統金屬支架相比,因為新型全吸收式模架會被人體完全吸收而消失,所以醫生較易了解病人術後康復情況,有利作出更佳治療。甚至如果不幸再於相同位置發生栓塞,因為沒有殘餘的支架,醫生會有較多的治療選擇,方便再次進行通波仔手術,甚至再次植入支架。
    鏡湖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鄧錫偉醫生表示,澳門每年大約有500多位病人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約半數於鏡湖醫院進行。2012年底,鄧醫生開始將全吸收式血管模架應用於病人身上,至今已經有30多位病人採用。鄧醫生稱,澳門首個病例是76歲的X男士,7年前曾進行通波仔手術,去年開始感到胸口翳痛,經冠狀動脈造影後發現左主幹遠端收窄達60%,植入全吸收式血管模架後情況良好;半年後,病人因為消化道出血而需要停用薄血藥,如果採用傳統金屬支架,術後需最少連續服用薄血藥1年或以上,幸好他植入的是新式模架,所以當時可以放心停藥。
    由於全吸收式血管模架可於1至2年內完全溶解及被身體吸收,血管會回復正常的彈性,而當模架完全溶解後的內腔直徑較傳統金屬大,令血流更加暢順,血管壁的炎症亦減少,發生再栓塞的機會較低。鄧醫生作為澳門首位應用此技術的醫生,他預期支架的硏究肯定會朝着可溶解的方向進發,展望未來全吸收式血管模架可應用在更多不同類型的病人身上,治療更複雜的血管病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