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陸生帶來的多元文化課題

陸生帶來的多元文化課題


林柏儀



    陸生帶來的多元文化課題

    《陸生元年》
    作者:黃重豪卅賈士麟卅藺桃卅葉家興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對於澳門或香港而言,有內地學生前來求學,或許已經是整體社會頗為熟悉的狀況。以澳門大學為例,八千多位學生當中,就有一千位出頭來自於內地,比例算是不少。
    然而,對台灣而言,有大陸學生前來念書,則是一項全新的事物。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兩岸政權分隔對峙,導致兩岸人民的相互來往,數十年來遭到重重阻隔。儘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兩岸漸次開放了返鄕探親、經商、觀光……。但直到了二○○八年以後,台灣才首度開放了大陸學生來台短期求學,二○一一年才核准大學首度招收陸生(內地生)就讀正式學位。
    《陸生元年》由三位陸生、一位在港任敎的台籍敎授共同撰寫,經歷從北到南的採訪、觀察,譜出了這本記錄首屆九百二十八位來自大陸的學生,在台灣求學、生活、戀愛的點滴故事。
    陸生赴台求學,面臨的不只是自己個人和學校師生的個體關係,更是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歷史記憶和社會關係。雖然,兩岸之間的政治緊張關係,已經相對和緩,各方面的交流,也持續地在增加當中。然而,互相交往頻繁,不代表相互排斥的終結。
    以台灣社會為例,不少大衆的心中,還是存有着對大陸的種種負面感受與情緖。進入台灣校園的陸生們,作為首批長期待在台灣的大陸人群(相對於短期遊走、走馬看花的大陸觀光客),見證了這一切。
    《陸生元年》根據採訪多位在台陸生的感受,指出了台灣社會對“台灣人卅中國大陸人”,存有一種強烈的指認與畫界,例如:大陸人就是“素質低劣”、“沒公德心”、“窮酸困窘”、“流行遲滯”、“文化低落”、“好高談闊論”、“鐵幕之下”、“冷血殘酷”……,連帶地一再檢查眼前的陸生是否有這些傾向,以證實這些指認。面對這樣的刻板印象或粗糙標籤,“陸生們哭笑不得,他們也才驚覺,原來大陸人在嘲笑北韓的同時,台灣人也是這麼看待他們的。”(頁212-219)
    台灣自九十年代以來,社會與敎育開始提倡“多元文化”,認為該更加尊重少數族群和外來移民的文化與歷史。這股風潮從西方吹來,在港、澳、大陸,應也有類似的發展。然而,陸生在台感受到的種種負面刻板印象,一舉就點破了這些“多元文化”的提倡,還有多大的課題得克服。
    我們看到,多元文化敎育,勢必無法只是簡單的人權敎條,而是要正視歷史和社會政經結構:究竟是甚麼樣的原因,我們會視某一些人為“他者”?我們為何會瞧不起後進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卻對先進歐美國家的人吹捧有之、諂媚有之?對於“社會主義中國”的種種負面觀感或批評,又究竟有多少是反映現實,有多少是人為建構?這些畫界和指認,究竟是源自於何?對誰有利?對誰不利?
    所謂“批判的多元文化敎育”,正植基於種種劃界背後的社會驅力,而非粉飾太平地抹平差異、慘白地頌揚包容口號。不論是階級對立、先進後進位階、冷戰遺緖、性別區隔、種族歧視……,往往才是背後的根本問題,非正視不可。
    如同《陸生元年》的出版和閱讀,提供了跨出邊界,眞誠認眞地看待這群“他者”——在此化身為陸生們——的經驗和處境的機會。而在經驗揭露之後,我們也期待針對前述的深入課題,有種種的進一步分析以接力。
    台灣人將發現,陸生不只是單方面前來求學;相對地,因為陸生來到,本地人也能從陸生身上學習。透過閱讀他們的聲音,台灣人得以反思心中的偏見,觀察政經力量的運作軌跡,正視不合理的排外措施如“三限六不”(陸生不得打工、不得領取奬學金……等),如何阻礙了一個同樣為人的陸生的發展,思索更文明的敎育與社會對待,應該是怎麼一回事。
    相信,這樣的書籍對於澳門或香港社會,也相當地有啟發意義。可預期,內地人前往港澳就學、甚或就業,將會日益增加。但彼此之間的誤解或爭議,也不會簡單地隨着相互交往就減少。認眞地看待外來人的感受和生活處境,將是港澳社會進步和反思的起點。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期望有更多像是《陸生元年》的出版物,帶來更多豐富和深刻的討論,將旣有的指認與畫界,一一點破和穿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