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澳門新聞] 全澳水浸黑點排水差




  紅街市集水井淤塞形成周邊水浸



  風雨季來臨,如何改善排水系統緩減水浸受關注。 (資料圖片)



  內港區水浸成因是排水口擋水  (資料圖片)



  內港一帶每逢風暴潮必浸(資料圖片)      
    污水錯駁雨水系統  下水道集水井淤塞
    全澳水浸黑點排水差
    【本報消息】土地工務運輸局網站上載“改善澳門半島排水系統”的研究,分析從二○○五年至二○一六年澳門半島水浸黑點及水浸成因。水浸黑點包括新橋及高士德區、內港區、水塘馬路、黑沙環區及台山區,多區的水浸成因為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和排水口經常出現擋水問題。
    內港新橋區最嚴重
    研究報告指出,由於雨水會經過下水道及最終透過雨水泵房或直接排放到排水口,若相關下水道排水能力低於排放到該處的雨水流量,便會水浸。從歷年最大降雨強度的降雨實況的數據分析顯示,水浸並非單獨取決於降雨強度,也會受降雨時間長短的影響。隨着降雨時間的增加,水浸機率也增加。
    水浸黑點方面,歷年來澳門半島曾發生不同程度的水浸,以新橋區、高士德區及內港一帶最為嚴重及頻繁。該研究把所有在報章上或網上搜尋到二○○○年後的水浸資料及水位站數據作歸納,及考慮到近年排水系統的改變,澳門半島的過往出現水浸位置的地點為新橋及高士德區、內港區、水塘馬路、黑沙環區及台山區。偶然發生水浸的地點為筷子基區、關閘區、祐漢區、南灣區、新口岸區及青洲區。
    高士德排水能力弱
    新橋及高士德區是澳門歷年來最常發生水浸的黑點之一,如鏡湖馬路、高士德大馬路及三盞燈一帶等,主要是因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新橋及高士德下水道排水能力較弱的位置為鏡湖馬路、高士德大馬路及俾利喇街。
    位於紅街市一帶均發現集水井淤塞,相信是構成紅街市周邊地區的區域性水浸成因,建議清理集水井以解決該區水浸問題。並發現有部分下水道淤塞,以新橋區較為嚴重,有關情況會影響下水道排水能力,將建議清理下水道以解決該區水浸問題。
    內港區排水口擋水
    內港區水浸成因是排水口擋水問題,內港一帶屬於澳門半島的低窪地區,容易受到潮汐的影響,加上部分的視察井屬長期海水倒灌,排水口和下水道能力也受到影響。內港區下水道排水能力較弱位置為草堆街尾段、航海學校街與河邊新街交界及下環街。
    水塘馬路水浸成因是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問題,當下水道排水能力低於雨水流量時,則會引起水浸,建議升級下水道以增加其排水能力,也可於上游透過雨水改道以減少流入的雨水。
    黑沙環強降雨必浸
    黑沙環區為傳統水浸地區,當降雨強度較高時,均會發生水浸。這也凸顯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的情況——水浸發生與降雨強度存在直接關係。
    台山區水浸位置的雨水排水口位於鴨涌河,其平水較低,相比其他排水口,更容易受潮汐擋水影響。較強降雨配下游擋水時,會首先觸發台山中街及周邊水浸。
    筷子基分流井失效
    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澳門半島的排水系統由新舊排水系統組成(分流及合流排水系統),且存在污水錯誤排放到雨水排水系統的情況,雨水排水系統受不同程度的污水污染,主要受污染的區域分別為筷子基北灣、筷子基南灣、鴨涌河、皇朝區及黑沙環區。
    筷子基北灣的成因為污水錯誤地排放到雨水下水道,及合流下水道排放到雨水下水道;筷子基南灣的成因為分流井積水及止回閥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分流井失去分流功能;鴨涌河的成因為污水錯誤地排放到雨水下水道;皇朝區的成因為污水錯誤地排放到雨水下水道;黑沙環區的成因為污水錯誤地排放到雨水下水道。
    倡改正錯駁下水道
    研究報告建議把錯駁的下水道以重力流方式重新接駁到同類下水道、加強執法及增加巡查、改善分流井、設置及保養止回閥、建造新污水下水道及污水泵房,把污水排放到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

返回列表